哈尔滨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4-5856
国内刊号:23-1485/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8794 人次
 
    本刊论文
儿童气质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摘要]气质是个体出生之后就具有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人格特征,对儿童未来的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用神经解剖、电生理、脑成像、神经生化与基因分析等技术,儿童气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日新月异。除了生物学因素外,非生物学因素,如早期生活经验对儿童气质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养育者与教育者应理解并尊重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把握儿童气质发展的关键期,整合基因、脑、个体经验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用关爱促进儿童气质的良性发展,同时重视艺术教育对儿童气质发展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气质;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儿童;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1/02-0044-05

  气质是指在情绪、活动性、注意、反应性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即日常所谓的秉性或性情。气质作为人格发展的基础,具有先天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当然,气质也并非完全不能改变。本文拟系统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气质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梳理研究启示与展望,以期利用研究成果促进儿童气质良性发展。

  一.儿童气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儿童的不同气质类型,与特定的生物学基础,相关。

  1.气质的神经解剖基础研究

  对气质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巴甫洛夫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认为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是造成个体气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个体生物学模型将气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指向了中枢神经系统(CNS),并指出CNS中的下丘脑、脑垂体、网状激活系统是影响气质的主要脑区。有研究发现,边缘系统的主要部位(包括海马结构、扣带前回、隔区、下丘脑和杏仁核)以及它们对运动和自主目标的反射弧是与行为抑制性主要关联的脑区。

  此外,周围神经系统同样在气质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Kagan在研究CNS作用的同时,发现负责情绪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副交感神经等)的不同唤醒水平,可能是产生抑制性一非抑制性行为的基础。

  2.气质的电生理研究

  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在脑电上表现出差异。例如,对容易型、麻烦型及缓慢型三组气质类型儿童的脑电图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a1频段,麻烦型儿童大脑左额区、左中央区、左顶区、左枕区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在a2频段,容易型儿童左额区及整个中央区、顶区、枕区、颞区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在B频段,麻烦型儿童左额区及整个中央区、顶区、枕区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气质差异和脑电分布的偏侧化也有关联。Mark对婴儿气质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在4个月时表现出高反应性并在14和21个月时表现出高恐惧感的婴儿,其右侧额叶存在8-13Hza波缺失以及14-30HzB波增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高反应性儿童右侧额叶较为容易激活,随后也更容易形成对陌生人的恐惧感。Calkin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脑电的这种不对称性,情感消极的儿童右额叶脑电活跃,更容易发展成抑制性儿童,而情感积极的儿童则表现为左额叶脑电活跃,容易发展成非抑制性儿童。

  3.气质的脑成像研究

  有关气质的脑成像研究,大多是基于Cloninger的气质维度分类进行的。Cloninger在气质一人格理论中提出了三种气质维度:新异寻求(NoveltySeeking,NS)、危害避免(Harm Avoidance,HA)与奖励依赖(Reward Dependence,RD),随后又增加了第四个维度——坚持性(Persistence,P)。研究发现:新异寻求(NS)与中央前回、海马旁回及颞叶中部的脑血流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额中回的脑血流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而颞叶皮层部分区域、扣带前回等脑区的脑血流量与危害避免(HA)存在显著负相关;右侧颞叶中部、下部、左侧眶额皮层等脑区的脑血流量与奖励依赖(R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tNIRI)研究也发现那些坚持性(P)水平得分较高的个体在进行情感图片判断时,其外侧眶额皮层、前额叶中部和腹侧纹状体等脑区的活动水平较高,而坚持性水平得分较低者在这些脑区的活动水平较低。

  4.气质的神经生化研究

  中枢神经递质主要可分为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以及肽类物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氨基酸(EAAs)和抑制性氨基酸(IAAs)两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对机体的神经活动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其浓度与气质类型也存在一定关系。研究显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浓度,特别是抑制性一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比,与儿童气质类型有密切关系。

  阿片肽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现的神经调质,共分三大类:内啡肽、脑啡肽与强啡肽。研究显示,危害避免和脑中阿片肽受体的可利用率呈正相关。

  5.气质的基因学研究

  遗传因素对气质的影响至关重要。大量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气质具有遗传学基础,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究竟有哪些基因与气质有关。不同气质类型个体的基因又有何差异,它们表达的产物又是如何与脑发育、环境和经验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形成儿童复杂的态度与行为的,等等,尚有待深入研究。

  二、儿童行为反应性和抑制性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反应性是儿童气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目前对于反应性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反应性作为单一变量,对儿童在面临压力时的不同反应进行研究。另一种则认为反应性包括趋向性行为和回避性行为,宜对两种行为系统分别进行研究。

  1.儿童反应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气质是有机体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可以通过反应的外部特质表现出来。Strelau通过对个体差异的定量研究确定了反应性的生理机制,即主要取决于皮层和皮下部位的联合活动,也即网状结构一皮层环路联合决定了反应的强度。

  儿童在面临压力时的反应是反应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主要有两种生物心理学指标,一种是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系统的激活,另一种是自主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HPA反应在理论上与应对环境挑战的情感反应有关,且可以通过唾液皮质醇来测量。自主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性可以通过唾液a淀粉酶(sAA)和皮肤导电水平来估计。当儿童在面临压力或挑战时,唾液皮质醇和a淀粉酶水平都会显著上升。唾液皮质醇和仪淀粉酶的交互作用和行为的外化问题有关,唾液皮质醇和皮肤导电水平的交互作用则和行为的内化问题有关。行为外化主要表现为儿童的攻击和对抗行为等,行为内化则主要表现为儿童的行为抑制和羞怯等。

  2.儿童行为趋近与抑制系统的生理机制研究

  Gray指出儿童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主要包括两个系统:行为趋近系统(Behavioral ApproachSystem,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行为抑制系统能够调节动物和人类对于外界刺激反应的敏感性。目前已经确定的与之相关的主要包括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眶额皮层、内侧隔区和海马,此外杏仁核在引发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感及回避性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是BIS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则是BA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早期的脑电(EEG)研究中已得到证实。当个体处于消极回避状态时,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较高。

  儿童的行为系统不仅和这些神经结构有关,同时和它们的体积大小及兴奋阈限也有重要关系。Fuentes通过形态测量学方法对行为抑制系统的敏感性和脑区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行为抑制系统和右侧眶额皮层及中部眶额皮层及楔前叶体积呈负相关,即右侧及中部眶额皮层和楔前叶体积的缩小可以导致较为敏感的抑制行为,且这种抑制系统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此外,在抑制系统敏感性测量上的高分数还和杏仁核、海马及海马旁回的区域性体积增大相关。这在Gradini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个体在伤害回避问卷上的得分和扣带前回皮层、右侧眶额皮层及左侧楔前叶区域性体积大小呈负相关。

  三、儿童自我控制(调节)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儿童调节思维、感觉和行为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反应性是一种自动的反应,而自我调节则是一种意愿控制。随着执行注意的增加,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发展,同时其个性和意识也会随之得到相应发展。

  1.努力控制——儿童自我控制(调节)发展的主要方向

  自我控制是气质模型的核心。在Rothbart的气质模型中,自我控制包括注意和努力过程,其功能是调节个体的反应倾向。努力控制是抑制占优势的反应,目的是能够完成占劣势的反应,觉察出错误,并且能够按计划执行任务。

  注意的集中或转移、抑制控制、知觉敏感性和低强度的愉悦感等都归属于努力控制的范畴。研究者在纵向研究中发现,婴儿早期对注意的使用和情绪调节都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直至6-12个月时努力控制才会出现,这可能与努力控制的生理结构不断发育有关。2岁后,随着生理结构的日益成熟,努力控制能力迅速发展,至7岁时趋向成熟。

  2.儿童努力控制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儿童努力控制能力的发展和前注意系统有密切关系。抑制优势反应、抵抗干扰并且判断行为对错等前注意系统的功能同时也是努力控制的要素。神经成像和行为表现结果的吻合证明了努力控制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处理同样的任务时,儿童和成人都激活了相同的皮层区域。只是激活的程度不同。

  大脑的扣带前回和前额叶皮质是儿童努力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前额叶皮质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生理基础,为儿童努力控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扣带前回与基底神经节的联合发展会提高儿童思维和情绪的主动控制能力。脑成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努力控制能够激活大脑中与执行性注意相关的神经通路。目前对成人、青少年和较大儿童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研究发现,N2波幅的增加和情感性危险因素(如低水平的努力控制和执行注意)有关。Buss在研究4-8岁儿童时发现,只有7岁和8岁的儿童具备与成人相似的N2效应(N2效应是指相比于加工不冲突的信息,在加工有冲突的信息时,N2的波幅增加)。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N2效应佐证了幼儿阶段因为额叶皮层发展不成熟所以努力控制能力不强的结论。同样,扣带前回也类似前额叶皮质,存在着漫长的发展期,这些区域的发展成熟为儿童未来的行为监控和错误探测能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四、研究启示与展望

  路易斯维尔双生子追踪研究、科罗拉多收养项目等大型研究均表明,遗传大约可以解释气质类型方差变异的20%-60%的原因。可见,气质并非单纯的基因产物,也是生理基础与后天环境、养育与生活经验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儿童气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开拓了研究视野,有助于理解儿童气质发展的内在生理基础,同时也试图揭示先天生物学基础与后天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并为如何利用环境与教育来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1.气质具有固有的生理基础,需理解并尊重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接受其差异性与独特性

  气质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在20世纪70年代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卡根首次断定害羞之类的气质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且可能与遗传有关。许多父母都为此释然,因为当时普遍认为儿童的问题都是由于父母培养方式不当所导致的。

  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个体早期在情绪性、活动水平及注意水平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儿童大脑系统中的反应性和自我调节系统差异所导致的。由于额叶发展不充分,婴幼儿尚不具备主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当行为,但并不能借此贬损幼儿所属的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难以比较优劣,每种气质类型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教师与家长应当理解并尊重幼儿由于不同气质类型所表现出的外在行为差异。例如,活泼型儿童往往精力旺盛、好动,但同时也伴随着情绪易激动、灵活性表现一般等特征;抑制型儿童虽然容易害羞、回避,对环境和人的适应性较差,但往往坚持性较强,注意力不易分散。决定不同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与先天性特点,有必要引起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2.气质具有可塑性。应根据不同气质类型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

  气质的先天性虽然决定了儿童的个性倾向,但并不意味着气质完全不能改变。气质具有可塑性特点。因此,教育者可以针对儿童的不同气质特点,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来逐步影响儿童的主要神经回路发展,以充分发挥气质的优势,弥补短处。例如,抑制型儿童的杏仁核兴奋阈值较低,容易产生害怕情绪,遇到问题时容易回避。这时,成人的应对策略很容易影响儿童日后的行为模式。若成人过度保护,儿童很可能会失去学习机会。若成人能够鼓励儿童勇敢应对,长此以往,儿童可能会逐渐克服恐惧情绪。长期的鼓励与锻炼可以帮助儿童的前额叶中枢逐渐增强对杏仁核敏感状态的调控能力。而对于那些存在过激反应的儿童,如果成人能够对其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其迷走神经功能就有机会逐渐发育完善,使其能较好地控制过激反应。

  气质作为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基础,某种程度上能够预测儿童未来的认知行为与社会行为。当然。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也可以促使儿童形成并加强新的神经通路。因材施教,即培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及儿童本身的气质之间的优化和谐,可以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创设最佳条件。

  3.把握儿童气质发展的关键期,以关爱促进其气质良性发展

  婴幼儿阶段是儿童气质发展的关键时期。1998年,克拉布研究小组在压力标准测试中意外发现,受到饲养员的不同情绪影响,相同基因的幼鼠成年后在行为上竟出现了显著差异。某一因对老鼠过敏而导致紧张、粗暴行为的饲养员饲养的老鼠焦虑水平相对较高,行为趋于保守,而其他那些老鼠则焦虑水平相对较低,更勇于探索。研究证实,那些得到关爱较多的幼鼠长大后,脑内细胞的突触连接更丰富,特别是负责学习与记忆的海马结构,而且成年后特别擅长一项啮齿类动物必需的技巧——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路径。这些老鼠应对压力的能力较强,在遇到压力后也能很快恢复平静。这表明,即使某个种群的基因完全相同。其行为与气质仍然会因为受到早期经验的影响而发生极大变化。哈佛大学著名情绪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指出,这一实验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在婴幼儿阶段,父母对婴幼儿的早期培养方式比DNA遗传更加重要。在早期给予儿童更多关爱,会对儿童的一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其气质良性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还会持续影响大脑的组织结构。

  4.重视艺术教育对儿童气质发展的调节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与那些较受重视的学科相比,艺术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研究显示,音乐对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音乐活动与促进儿童气质情绪效能之间不是因果关系,但两者的确高度相关。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研究显示,早期的音乐接触提高了儿童的情绪意识,能够帮助其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在游戏中使用音乐,促进了儿童综合能力和自我概念的发展;音乐能使儿童放松并在社会交往中表现更好;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使发展迟滞或自闭症儿童的应激水平下降,社交活动能力提高。不仅是音乐,其他艺术形式对儿童的气质塑造也有显著作用。

  总之,除了个体神经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视角外,还应充分考虑环境及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气质发展的影响。事实上,有别于传统的基因决定论,气质的表达还受到很多非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基因和神经基础只是为潜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基因不可能独立于周围环境和儿童的经验而单独发挥作用,它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富动态性。基因的表达方式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儿童气质研究还应综合考虑基因遗传、神经系统发育、个体经验与社会文化等多重关系的交互作用。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哈尔滨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